歐洲教育展
經驗分享 - - 一般生- 2018 EEPAT 獎學金得主 留學生活心得
分享者 : 李孟璉
分享主題 : 2018 EEPAT 獎學金得主 留學生活心得
分享日期 :2019/12/13
內容 :

關於學術

來到倫敦國王學院就讀隸屬於歐洲及國際研究學院之下的國際政治經濟碩士學位。一年的課程中有兩學期,每學期三門模組,一門必修兩門選修。我有興趣的主題圍繞在歐盟、貿易、環境、能源,其中一堂課跨系選地理系開設的環境科學及政策決策。

自主的時間及學習內容安排

每周只有三門課共計六小時的上課時數,難道其他時刻都拿來享受悠閒的英式下午茶嗎?其實不然,將碩士設想成一份全職的獨立研究工作再貼切不過,出席上課僅是工作的一部份。即使上課時數少,在圖書館裡拼命灌咖啡早已成為每天日常,大把時間花在查詢資料、閱讀文獻、撰寫報告,還有於office hour和助教及教授討論。另外,評分方式以期末報告占分100%的方式計算,繳交截止日期全擠在同一周,更考驗自主規劃時間的能力。

(藏身於市中心眾多法律事務所的學校圖書館是我們第二個家)

在國際政治經濟這個大傘式的題目之下,碩士階段更重要的是聚焦在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其一能選擇的為四門選修課,在諸多課程選項中排列組合。再者,在選擇報告的題目時,也能有策略的與自己未來求職方向結合,例如有同學於論文期間去實習,將研究題目與實務工作經驗相結合。如同有策略規劃自己人生般,系上的課程也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思考自己的研究路徑,系上的資源僅是個觸媒,端看我們要如何策略運用,將之與自己的人生規劃建立連結。

學術英文寫作訓練

建議學生下次繳交報告前,找英語母語使用者幫忙校稿(proofread)。在國王學院收到第一份評語中,老師如此寫道。平常使用英文稱得上自如,好歹也在愛丁堡交換時經歷過學術英文的洗鍊,這則評語實在令人傷心許久。現在回頭看,由衷感謝這位後來成為我論文指導教授的老師,一直對於我的語言使用,並沒有因為我是非母語使用者而有絲毫的退讓,讓我有機會藉著每次潤稿的機會學習別人的用法、雕琢自己的字句,同時意識到好的論點需要精準的字彙及邏輯清晰的句構來支撐。英文學術寫作是一趟不斷自我學習的旅程,如同熟悉英式社交規則般,唯有跳脫自己是國際學生能多處被包容的思維,方能不斷鞭策自己進步並真實融入身處的環境。

你有什麼想法嗎?想問什麼問題嗎?

這些龐大的課前準備工作,不僅是為了期末報告做準備,也是要為一周一次由教授帶領的小班討論課(seminar)預備。即使討論課表現完全不納入評分,大多的人都是有備而來,眾人舉手十分熱絡,而這樣的討論氛圍常常延續到課後,一夥人前往學生餐廳或附近酒吧繼續滔滔不絕。討論課的設計訓練我們於短時間內對一個特定的題目有更深的掌握,包括事前準備及整理文獻、更是表達論述能力及批判性思考(還有搶得發言機會的舉手速度),扎實的準備討論課內容更有助於期末撰寫報告時更有效率。

那些歐洲中心(Eurocentric)的視角

這樣的論述,抑或視之為質疑,在求學的一年中,於不同的場合以不同樣貌出現。對於身處於歐洲,做歐洲研究的台灣學生而言,更多時候這樣的聲音是來自於自我拉扯:包括研究歐洲的環境規範性權力(normative power)時,抑或是在構思論文
題目及撰寫報告時。老師的推薦閱讀、採取的研究路徑,大多依附於這裡學術的脈絡下,而於此同時,每次寫報告都想取用台灣為研究案例,為了避免削足適履,常與自己反覆辯證。在一次與指導教授討論論文時,我又再度把我對於歐洲中心的顧忌告訴老師,依舊清晰記得,老師笑著說:這不是個大問題,這裡是歐洲啊!這個瞬間,突然感到提出這個問題的我在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台灣中心。理解到看待事物帶有○○中心的視角無可厚非,每個人乃至學派都有其形成的脈絡,每個個體都站在自己的中心,更該被重視的是形成論述時,是否有意識自己與他人脈絡的差異,由瞭解脈絡為起點進而於同異間取得平衡。


關於生活

倫敦這座大城市,著時令人又愛又恨。時常嚷嚷著如果來英國的第一座城市不是大學時期當交換學生的愛丁堡而是現在唸碩士的倫敦,這些大城市裡的生活挑戰大概會澆熄再度回到英國求學的念頭吧!然而,回頭看在電子地圖上留下的城市足跡、交到來自世界各地志趣相投的朋友、厚厚一疊讀過的學術論文,老實說又讓人難以捨棄這一段旅程的任何一個片刻。冗長的通勤時間及破舊不可靠的大眾運輸工具,卻能夠帶我闖蕩城市各處,享受豐富的藝文、學術、業界資源及跨國人脈,倫敦百花齊放的社會科學與跨領域研究更是社科人的寶地,許多時候社會科學議題的討論更是在浪尖上,會後宴會(reception)更是認識到同領域好夥伴的機會。昂貴的住宿費,卻有著價格親民的超市與寬敞的宿舍公共空間,能邀請朋友一同來聚餐。每天與各文化背景的人們互動,討論課教室裡提出的觀點及案例就像同學們的英文腔調般多元無界。

(城市中眾多由大學、研究智庫、業界所舉行的研討會是絕佳與各界交流的機會)
 

(假日與同學們的東倫敦探索)


心得感想

在一年後完成碩士學位的今天,找出出發前所寫的讀書計畫,極為有趣的站在現在身處的狀態,回頭望向這一年來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思考著關於初衷及目標之於就讀碩士這件事。
像北極星指引路途上的人們,那在一開始所設立的目標讓在岔路出現時的選擇與取捨更加果決快速,但假使目標出現變化時,與這個改變的自己欣然共處。對於英國的碩士生而言,一年中出現岔路的時刻更加頻繁及密集,課業、找實習工作、家人朋友、探索城市,擺放這些的優先順序開始變得重要。同樣的一年,系上將近九十位同學,大約便有九十種的學習生活樣貌、於一年當中又有於時間軌跡上的變樣。而人生價值的不同在於其不能被捨棄,如果人生樣貌是一個迴歸模型,我的人生價值必定是存在於那條人生迴歸線上的變數,而隨著人生階段的進行,每個係數有所不同但必定為正。我想,經過一年後的探索,創造公共利益、置身多元環境及學術與實務並存是三個想要堅持的變數。

一位同系同學,在繳交論文後的某一天,有感而發的說著他多麼感謝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讓他能在度假時能夠津津有味的閱讀經濟學原理這本書。對我而言,一開始念碩士的起心動念在於碩士學位對於未來想從事的多邊經貿事務於學識增長及人脈建立的重要性,帶著這樣的目的來到了倫敦。一年後的今天,脫離目的性的指引,回到個人層次與知識的本質追求,由對這國際社會的運作的好奇為出發,抱著一個問題意識,為了回答問題,為了學著與問題共處。碩士學位於我而言,是個過程,一個具備我解答疑惑的能力的過程,在提出更多的疑惑與論述的後逐漸雕塑出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價值。多邊經貿事務已不再是個目的,也不是念研究所後的終點,而是希望運用在碩士課程中所獲得的思考論述能力,在層層分工的社會架構下,尋找安放自己,讓自己發光,繼續問更多問題的地方。這一年的心境轉變,也許可以解讀成對於社會科學背景出身的學生有了更寬闊的職涯想像,但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知道該如何在找到人生價值之後,腳踏實地的建構實踐這些價值的技能。

最後,說了這麼多價值實現、個人追求、學術精進,每當有人問道有什麼來英國念一年碩士的建議嗎?我都會說,建好人在異鄉的建康安全網,這裡指的包含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於如此高壓、密集的一年學術旅程,九月入學、適應、趕報告、寫論文、找工作,這中間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此時的我,很想跟過去一年裡的那個自己與各位留學生們說辛苦了,我們都很棒,卻也都不容易。願每位追夢的同伴們,最終能回到自己,照顧好自己比起追求亮麗標籤來的可貴,找到自己能發光前進的路徑比起抵達目的地來的重要。海外留學,是一個探尋自己、滿足對世界好奇及知識的渴望的過程,如此而已。
 
(學校頂樓遠眺倫敦泰唔士河,願留學生們,不論晴雨皆能安適自處。)